2023年度乡村振兴思路打算(2023年)

时间:2023-02-10 13:10:05 来源:网友投稿

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乡村振兴思路打算(2022年),供大家参考。

2022年度乡村振兴思路打算(2022年)

 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。十九大报告指出,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,必须始终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以下是分享的乡村振兴思路打算,希望能帮助到大家!

  乡村振兴思路打算

 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”。这是我们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,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,也是解决“三农”问题、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行动,这必将引领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加速前行,也为全市的农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导向作用。

  一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

  1、道路工程建设。在以现有框架的基础上,细化建设微循环,打通最后一公里。建立管理养护机制,完善管理养护考核评价体系,确保道路持久使用。

  2、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。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、改善农村水环境为重点,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、水生态治理工程,继续加大农村饮用水监测频次,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。

  3、电力配套工程建设。随着我市旧村改造工程的持续发力,城市道路及电力配套将日趋完善,城市大社区的格局即将呈现。

  二、人居环境持续改善

  对未进行或正在进行旧村改造的农村垃圾污水治理。加快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,开展清垃圾、清污泥、清乱搭乱建等集中专项整治,对现建立的村级保洁员制度进行常态化问效,形成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办事处集中运输处理”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机制。

  三、乡村治理要见效

  一要坚持以自治为基础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,重点是对此次新当选的村支书,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;
完善基层民主制度,发展农村协商民主,强化村务公开;
制定落实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,健全完善一事一议制度。二要坚持以法治为保障。坚持全面依法治理,持续开展普法教育;
健全依法决策机制,构建决策科学、执行坚决、监督有力的村级治理工作机制;
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矛

  盾纠纷机制,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。三要坚持以德治为引领。坚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统一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,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,不断夯实乡村治理的思想道德基础,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。

  四、繁荣社区文化

  一要让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,重视农村义务教育、办好学前教育、普及高中教育,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。二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活动,配套建好社区书屋、社区文化广场,培养社区文化艺人,丰富群众性文体活动。三要把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、资源下沉,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,深化高新区社区医疗改革,实行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。

  五、巩固社区基层政权

 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,始终把农民群众置于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地位。要创新党组织的管理制度,创新农村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生态和社会管理。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,处理好各种复杂矛盾,协调好各方利益,维护好社会稳定。通过拓宽选人用人渠道,拓宽村干部后备力量的来源渠道。要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,在农村实施好民主选举、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,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权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机制保障,推进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。

  六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

  必须坚持以“三变”改革为切入点,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、盘活集体资产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,与壮大规模经营、发展品牌效益农业、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致富。对于集体资产应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,由改制后新的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,也可以通过承包、租赁、拍卖、托管、联营、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由其他主体经营或与其他主体联合经营。无论哪种经营方式,都要保证集体资产安全完整,保值增值,并实现可持续利用。

  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“三农”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,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乡村作为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,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,乡村振兴的动员令

  已让各地积极行动起来。按照乡村振兴的“三步走”战略部署,坚定信心、咬定目标,苦干实干、久久为功,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。

  乡村振兴思路打算

  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,主动融入“三个福州”建设,以创建乡村振兴典型示范为引领,出实招、干实事、求实效,努力争当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“排头兵”。预期目标:力争全市一产增加值增长3.5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%;
确保2020年全市新建174个美丽乡村、提升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,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;
除规划拆迁和搬迁撤并以外的行政村基本达到乡村振兴初级版以上,中、高级版示范村达60个以上。

  (一)夯实农业基础,做强富民产业。一是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切实稳定粮食和生猪生产,全力保障蔬菜、肉、蛋、禽等副食品的生产和市场供应;
做大做强做优七大特色产业,力争实现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,打造1-2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,培育省级以上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40个;
大力发展设施农业,新建果蔬菌等设施农业2000亩以上;
适时推广深远海海工装备养殖平台,加快推动福州(连江)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,拓展渔业发展空间。二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启动金鱼产业园、茉莉花茶产业园建设,新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25个,培育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20个,推动晋安、连江等县(市)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。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,进一步提升福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。三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争创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1个,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,力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完成年销售收入950亿元。

  (二)提升人居环境,美化乡村面貌。继续推进农村“厕所革命”,新建和改造提升152座农村公厕,健全公厕日常管理长效机制,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户厕全覆盖。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能力,打好村庄清洁行动战役,建立完善日常保洁和节假日垃圾清运应急保障机制,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试点,实现所有行政村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。探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多元化运行保障机制,推动建立有制度、有标准、有队伍、有经费、有监督的运行管护机制,在福清市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试点工作。重点整治既有农房1500栋,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和设计下乡服务。实施“村植千树”600个村、植树造林5.6万亩。强化沿路沿线整治,进一步打造安全整洁美观、富有地域特色的沿江沿路景观廊道。深入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,治理水土流失3万亩,建设一批特色“绿盈乡村”。

  (三)加强队伍建设,集聚乡村贤才。一是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。实现千名“一懂两爱”村务工作者业务培训全覆盖,新培育4600名新型职业农民;
实施“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”,深化“新农村建设女性大讲堂”等品牌。二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。统筹使用基层编制资源,引导教育、医疗、科技等人才向乡村转移,配齐配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;
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,推荐200名省级、新认定40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,探索设立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。三是落实全省“五千专家下乡进村”服务,深入推动“千企帮千村”行动,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投资公司。

  (四)强化文化驱动,弘扬乡风文明。一是完善乡村公共体育设施网络,改造提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0个,实现乡镇、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;
进一步提升143个涉农乡镇(街道)综合文化站和2197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,打造400个高级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,实现县级非遗展示馆全覆盖。二是深化文明村镇创建,继续开展“善美寻乡”——福州淳朴民风榜样村巡礼活动;
新建11个市级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示范建设点,开展文明村镇届期总评和福州市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示范村创建。三是巩固提升移风易俗成果,广泛开展移风易俗“五进”宣传活动,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及红白理事会、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的作用,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、长效化。

  (五)推进“三治融合”,创新乡村治理。一是持续提升6个国家级、83个省级、330个市级民主法治村建设水平,新培育10个法治乡村示范点;
建立乡村治理工作推进机制,探索开展试点示范建设。二是持续开展“红色领航工程”和“达标创星”活动,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、规范化,组织开展“乡村书记谈振兴”活动,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;
完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,选拔使用优秀基层干部。三是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,鼓励村镇积极发展资源型、物业型、服务型和创新型经济,盘活集体资源、资产,整合集体积累资金、政府帮扶资金,激活农村活力,实现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大幅增加。四是加强平安乡村建设,规范提升乡村综治中心,推动网格化平台实战化应用,开展“雪亮工程”一体化建设,新增5000路高清视频监控探头;
力争派出所调解室规范化建设覆盖率达90%以上,培育一批省级金牌调解工作室,鼓励创建“枫桥式公安派出所”。

  (六)补齐民生短板,增进乡村福祉。一是加快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。积极推进连接多个建制村通村公路“单改双”,建设改造农村公路45公里。实施新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,解决3万农村居民饮水问题。完善农村防灾减灾设施建设,新开展17座水库、3条海堤除险加固,推动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县级全覆盖,气象观测站乡镇(街道)全覆盖。二是加快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。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6所、幼儿园9所;
加强农村社会保障,对符合条件的卫生所及时开通医保,签订定点服务协议;
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建设,力争建制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65%以上。三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,持续夯实“三保障”和饮水安全基础,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扶贫政策,完善农村困难边缘群众动态管理机制,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。

  乡村振兴思路打算

  乡村振兴一定是要立足于乡村的,在实践中田园综合体被证明是乡村极大的发展潜力,对它特点进行深入分析,能够由点连线、以线带面,对乡村整体建设、县域经济的向好发展都产生正向拉动作用。今天我们来看看构建田园综合体收到哪些因素的制约。

  乡村振兴发展

  (一)产业内部动能不足

  有部分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,持续性的产业带动能力不够。一是产业技术短缺。表现在怎样依靠农业科学技术产业支撑,把信息化和机械化等新技术革新以及农业融合,打好“技术组合拳”是田园综合体的一个难题;
其次是产业带动力不足。农民只能以劳动力的形式参和田园综合体的建设,还不能分享其三次产业融合所带来的价值链收益,这样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;
三是产业融合度不足。例如休闲农业通常以观光与采摘为主要形式,与文化、康养、教育、体育等产业融合度低,造成产业聚合带动能力较弱。

  (二)社会服务供给不足

  农业生产系统全过程要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作为支持,借助利用现代生产要素,包含城市资金、技术、信息、人才、管理等,来有效保证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。现阶段,田园综合体有关的社会服务供给不足变为制约因素,有关配套设施不成熟、软件服务水平仍需提高,各类附加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,城镇消费群体有待开发。

  (三)文化特色挖掘不足

  一些田园综合体在建设中忽略历史传承与创新,矮化和削弱乡村文化功能,为了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,对地域文化特征没有足够的挖掘,失去乡村独特文化特色。在实践探索中,处于不一样地域的田园综合体,缺少对自身自然和地理因素的深刻认识,未充分考虑本地农业产业、地域文化、民族文化的差异,出现了简单同质化模仿现象。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天然不一样,田园综合体在开发模式、主体参与模式、产业融合和发展动力上都应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,合理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方案和模式。

推荐访问:振兴 乡村 思路 乡村振兴思路打算 乡村振兴思路打算 乡村振兴打算和思路

版权所有:千映范文网 2014-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[千映范文网]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

Powered by 千映范文网 © All Rights Reserved.。备案号:沪ICP备14001258号-1